建立自信心、培養自我效能感,7原則
從前有一台小火車,它雖然力氣很小、也沒有爬過山,但為了幫助後山的孩子,仍使出全力運送玩具。過程中,它不斷告訴自己:「我想我可以、我想我可以……」最後終於成功完成任務。 這是童書《小火車做到了!》的故事。小火車雖然面對挑戰,仍然相信自己能完成想做的事情,這正是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感」,也是奠定孩子正向性格的基石。
分階段、不同重點,培養正向性格;具體的原理原則,有七點:
原則1. 創造機會,幫助孩子體驗成功
自我效能主要是來自「直接性經驗」,也就是個人的親身體驗,讓孩子有多一點成功經驗,能有效提升自我效能。在日常生活中,要讓孩子有實際操作的機會,從中體驗成就感,涵蓋的層面很廣。從生活自理、人際關係,乃至於遊戲運動、課業學習等等;也從小就能做,例如放手讓幼童自己吃飯、綁鞋帶等。
大人要以孩子的實際能力為基準,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如果太難,孩子努力了也達不到,將無法體驗成功;太簡單,孩子不努力就達成,也不會對成就感跟能力感有所助益,原則是「有點難、又不會太難」。
人碰到失敗時,如果歸因於暫時的、外在的,也就代表情況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會比較願意再努力。相反的,如果認為失敗是永久的、因為自身能力的,那就隱含著「都是我的問題、失敗是無法改變的」,就真的不會去改變。
這是社會學習理論很重要的觀點,父母可以增廣孩子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多參與人際互動。
建議孩子遇到挫折,父母想出手相助或出口責備時,要停、看、聽。當然並非要父母袖手旁觀,而是陪著孩子去感受、思考。例如問問孩子,眼前的情況有沒有什麼好方法能解決,鼓勵孩子「倒帶重來」、再挑戰一次,也讓孩子明白,這次錯過、知道了,下次就不會這樣錯了。
建議孩子生氣時,幫孩子覺察自己此時臉會脹紅、呼吸急促,若能用深呼吸等方法調整生理狀態,情緒即能趨於平穩,接下來才能面對問題、好好說話。另外,學習靜心冥想,也有助於前額葉的發展,提升情緒調節力。
身教還有另一個面向,就是做「對自己有信心的父母」。很多父母太焦慮,總擔心自己做不好,其實要放寬心,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這份安定與正向,會在無形之中傳遞給孩子。
「對孩子,別『上對下』的要求,更別『你達到要求就是好的、沒達到要求就是不好的』,這會讓孩子缺乏勇氣、信心不足。」當孩子知道父母愛自己、對自己有信心、總給自己支持的力量,也才能無所畏懼的展翅飛翔。
( 摘錄自:未來親子學習平台 文/ 黃啟菱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7905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