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建立自信心、培養自我效能感,7原則

      從前有一台小火車,它雖然力氣很小、也沒有爬過山,但為了幫助後山的孩子,仍使出全力運送玩具。過程中,它不斷告訴自己:「我想我可以、我想我可以……」最後終於成功完成任務。   這是童書《小火車做到了!》的故事。小火車雖然面對挑戰,仍然相信自己能完成想做的事情,這正是心理學家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感」,也是奠定孩子正向性格的基石。      分階段、不同重點,培養正向性格;具體的原理原則,有七點:   原則 1. 創造機會,幫助孩子體驗成功        自我效能主要是來自「直接性經驗」,也就是個人的親身體驗,讓孩子有多一點成功經驗,能有效提升自我效能。在日常生活中,要讓孩子有實際操作的機會,從中體驗成就感,涵蓋的層面很廣。從生活自理、人際關係,乃至於遊戲運動、課業學習等等;也從小就能做,例如放手讓幼童自己吃飯、綁鞋帶等。      大人要以孩子的實際能力為基準,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如果太難,孩子努力了也達不到,將無法體驗成功;太簡單,孩子不努力就達成,也不會對成就感跟能力感有所助益,原則是「有點難、又不會太難」。   原則 2. 給予正向回饋,練習適當歸因        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常是透過外界給的回饋。愈小的孩子愈需要父母的肯定,多關注孩子,只要孩子有做對、做好的地方,就多給予正向回饋。孩子遇到挫敗時,改變歸因方式、正向思考,也能讓孩子變得較積極樂觀。      人碰到失敗時,如果歸因於暫時的、外在的,也就代表情況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會比較願意再努力。相反的,如果認為失敗是永久的、因為自身能力的,那就隱含著「都是我的問題、失敗是無法改變的」,就真的不會去改變。   原則 3. 增加觀察學習,拓展替代經驗        自我效能除了來自個人經驗之外,也來自「替代性經驗」,也就是人們觀察他人所獲得的間接經驗。當孩子看到與自己水準相當的孩子取得成功,就會認為「自己經過努力,也可完成同樣的任務」,增強自我效能...

掌握生活節奏與幸福感的12錦囊

 《快樂寶貝的祕密》一書指出,「當我們是孩子唯一的能量來源、又在他們身上耗盡能量時,就一定會出事。」現代父母應該依序照顧好自己、另一半以及子女,因為當爸媽互相關愛,甚至連孩子想盡辦法都無法從中作梗時,孩子最容易成長,也過得最快樂。 爸爸媽媽重新安排生活的優先順序,配合有效的時間管理術,才是通往幸福生活的關鍵門票。在微軟工作、育有一雙兒女的孫啟蓉說,自己的母親是典型的傳統女性,一輩子為家人付出毫無怨言,臨終前還擔心父親沒人照顧。她好心疼,從此對母親這個角色有全新的體認,「人還是要多愛自己一點!」在經歷兒子剛出生的作息混亂期後,她努力抓到了四口之家生活的節奏與幸福感。 上班族生活步調緊湊,分秒必爭,壓力油然而生。先聽聽過來人媽媽與專家的建議:   (1)  找回時間、遠離時間小偷 《我不當陀螺族》一書建議,重掌生活控制權的第一步,是追蹤你的時間並找出問題所在。記錄自己怎麼利用每天的二十四小時,以半小時為單位,大小事都記下分析。叮嚀自己遠離「時間小偷」,例如沒完沒了看電視、上網、逛部落格、和朋友用電話聊很久,以及寫流水帳般的 email 。 (2 )  減少要做的事、選定優先順序 《快樂寶貝的祕密》一書則指出,「當我們是孩子唯一的能量來源、又在他們身上耗盡能量時,就一定會出事。」現代父母應該依序照顧好自己、另一半以及子女,因為當爸媽互相關愛,甚至連孩子想盡辦法都無法從中作梗時,孩子最容易成長,也過得最快樂。  ( 3)  善用時間帳簿、並記下目的 選擇自己上手的行事曆或記事本,勝間和代推薦操作檢索方便、顯示方式周到的 Google 日曆。有意識的記下每件待完成事項的目標,依照目標隨時修正行動,否則愈記愈多,一個個做下去,只會更浪費時間。 有效時間管理十二錦囊 1. 一日之計在於夜:任教於台中市大新國小的蕭老師,睡前把大人、小孩隔天的衣服拿出來,並削好隔天打鮮果汁的多種水果,讓分秒必爭的瘋狂早晨歸於平靜。   2. 家務分工不手癢:讓先生、孩子參與家務,千萬別為了省時間、怕不乾淨或看不下去,自己全部攬來做。   3. 藉網路與電話省時間:用網購、宅配買東西,申請網路銀行繳款,省去跑銀行以及購物時間。省時有時比省錢更重要。   4. 購買...

幾歲可以給手機?網路成癮專家告訴你0-18歲3C使用教養守則

  Q1. 建議在孩子幾歲時給他第一支手機?給他第一支手機時,該如何教他合理使    用、避免沉迷?     9 歲以前不建議給。想避免孩子沉迷,不同年齡應有不同規範,如針對 3 到 6 歲的孩子應避免給行動載具如手機與平板。     使用規範應與孩子共同討論,從小培養孩子自律與責任感,並說明達成與違反規範的獎懲。 Q2. 網路使用時間要怎麼訂才合理?     0 到 3 歲應避免使用、 3 到 6 歲一天不超過一小時, 6 到 12 歲一天不超過兩小時, 12 歲以上則鼓勵自主管理。 Q3. 孩子說其他同學都有手機,擔心沒手機會讓他跟同儕脫節,該怎麼辦?     第一步是不要急著否定他的需求,這階段的孩子需要被同儕接納、瞭解的歸屬感,應予以同理理解。     在這前提下,可以適度開放孩子使用手機,不一定要讓他真的擁有一台手機,而是獲得使用的權利,在共同約定的規範與家長的監督下使用,同時鼓勵孩子多建立無需使用網路的同儕活動。 Q4. 孩子不聽話,不願配合出門或做家事時,我可以用玩手機當交換條件嗎?     不建議。     可多給予口頭稱讚,如「你幫忙做家事,是個很貼心的孩子。」、「你幫爸媽把這些事情做得很好,你很棒。」等等。 Q5. 跟孩子約好手機使用時間,但時間到後孩子都賴皮要求延長,好言相勸都沒      用,一定要兇孩子他才肯罷手,該怎麼辦?     可以和孩子討論他這樣的行為,了解他的看法、沒辦法停下來的想法和困難,共同解決。同時可以舉其他孩子守約定的行為,稱讚孩子是個守信用的人,鼓勵他繼續遵守約定。 Q6. 孩子晚上睡覺時會偷爬起來玩,該怎麼辦?     應在 3C 的使用規範中,加入手機不能放在床邊的規範,減少孩子半夜爬起來玩的可能。若孩子沉迷到晚上會偷爬起來玩的程度,家長應積極了解他如此沉迷的原因,如被同儕、隊友接納的歸屬感,還是遊戲裡排名提升的成就感 …… 在生活中盡可能安...

每天都是活生生的理財課

        主持人陳斐娟,從小媽媽每個月都會給她定額的零用錢,若自己調度不當,提前花完,她絕不預支。從我開始想要買東西的那一天起,她就教我分辨「需要」跟「喜歡」的差別,她讓我知道:管理欲望,就是理財的第一步。 小時候,我媽媽每個月都會給我們定額的零用錢,若自己調度不當,提前花完,她絕不預支。我家以前住在吳興街,但因為媽媽在松山國小教書,所以我們幾個並沒有讀吳興國小,而是隨母就讀,每天搭公車通勤。當時沒有悠遊卡,車票是一張紙卡,一共有三十格,每搭一次剪一格。記得姊姊曾經不小心弄丟車票,媽媽非但沒補買給她,還要求她清晨六點多就提早出門,走路上下學,直到下個月買新車票為止。 從我開始想要買東西的那一天起,媽媽就教我分辨「需要」跟「想要」的差別,「你要買這枝自動鉛筆,是因為你真的需要用到它,還是因為它亮晶晶的、又有香味才想買?」一直到現在,我在消費時,仍會冷靜評估「需要」與「喜歡」的比重。我很謝謝媽媽,她讓我知道:管理欲望,就是理財的開始。   理財必備的四大觀念     教孩子「金融理財」,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養成不被物欲控制的態度,以及擁有自主的經濟能力。這是孩子未來能夠走向獨立、快樂的關鍵。這項能力必須及早開始培養,而父母應該要打破四個迷思,重建四個基礎觀念:   觀念 1   x 理財教育是要教投資知識   o 埋下價值觀種子才是關鍵      金融理財教育不是只靠參加夏令營,或教室裡的幾堂課就能教會孩子正確的價值觀。金融理財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可以從商業行銷瞄準的俘虜,成為一個不被欲望控制的自由人,也就是做金錢的主人。      作家李偉文八月底在臉書上,談到最近拒絕許多媒體談「如何教孩子理財」的採訪。因為他不相信理財教育的重點應該是教孩子認識投資和金融操作工具。李偉文強調:「我始終認為理財教育的核心,是讓孩子知道世界上資源是有限的,人的欲望必須被節制,我們要學會的是珍惜與分享。」     父母應該理解要建立起健康的金錢價值觀,如同建立好的飲食習慣和學習一種外語,無法速成。藉由不斷的學習和失敗,以及父母身教的帶領,孩子才...

迎接新學期挑戰的8個錦囊

                                                                                             親子天下 2017-09-07                開學了!家長們終於能喘一口氣,孩子們也總算要回歸到習以為常的校園生活中,在新學期的開始,家長們最擔心的,依舊是怕孩子還沒有上緊發條、做好準備;《讀者文摘》由各界老師推薦的技巧中,彙整出 8 大妙方,讓孩子的學習力從開學起就同步上軌道。 1. 鼓勵孩子閱讀 儘管家長多少都會希望孩子們花點時間探究古人的智慧,翻閱各式著作經典,一探文學之美,但無論如何,拿起第一本書開始閱讀就是起點,縱使孩子一頭栽進奇幻小說的世界也無所謂,因為想像力才是推動世界進步的根源。閱讀是最值得讓孩子養成的習慣,而且無論哪個年齡的孩子都一樣,從書籍、雜誌、報紙、漫畫、早餐盒子、路牌等等都可以,對於年紀還小的孩子來說,如果家長能陪在他們身邊一起閱讀,這將會讓他們及早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2. 安排可專心的學習空間 如果孩子能夠擁有一個專屬的學習空間,那麼孩子的心情肯定會有大大的不同!在這裡,孩子所需的文具一應俱全,像是橡皮擦、尺、膠水、作業單、資料夾、筆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光線充足的檯燈與照明設備,若能營造一個讓孩子靜下心、感到舒服與自在的空間,那麼孩子在學習上的表現肯定是無庸置疑。 3. 保持課外活動 踢足球、彈鋼琴、在操場與戶外進行暫時遠離書本的活動,其實在助長學習成效上有很大的幫助,所謂品學兼優的學生除了功課好以外,也必須具備同理心,保有正向的學習心態,同時,懂得社交、固定運動、愛好音樂、樂於...

三年級上學期社會領域之學習目標

  ( 一 ) 我的新學期     1 、說出二、三年級不同的變化有哪些。     2 、知道新教室它們的位置,如何才能安全及正確的到達。     3 、藉由自我介紹的活動,認識其他同學。     4 、能在新班級「自我介紹」後,學習運用禮貌的問題,認識新同學。     5 、思考自己專長或興趣想參加的學習活動是哪些。     6 、瞭解其他同學對生活事物有不同的想法及喜好,學習尊重及理解他人。 ( 二 ) 我的家庭 1 、理解家庭有不同的組成方式及價值,澄清自己在家中的角色,珍視自己 的權利並具備責任感。 2 、時間與資源有限下,個人在生活中須聆聽家人的意見、表達自己的看 法,從中評估及選擇適合的家庭活動。 3 、透過參與家庭活動規畫的情境,學習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與家人進行 良好互動。     4 、學生能反思與回想家中環境與住家以外的公共空間,哪裡較為危險,又       因什麼樣的行為表現,讓風險增加。       5 、學生能體悟家庭生活環境中的潛在危險,唯有小心謹慎才能降低風險。     6 、面對家庭暴力,學生能知道如何尋求協助、有效的防止與自我的保護。 ( 三 ) 學習與成長 1 、學生能反思與預想家中環境與住家以外的公共空間,哪裡較為危險,又 因什麼樣的行為表現,讓風險增加。 2 、學生能體悟生活一時的方便可能會帶來危險,唯有謹慎才能降低風險。 3 、養成良好學習態度與方法,懂得作時間規畫,成為自主學習者第一步。 4 、學習聆聽做筆記、表達與提問的學習策略,為主動學習墊下良好基礎。 5 、善用社區、學校圖書館、網際網路與訪問專家等管道,擴充學習資源。 6 、實際操作找答案三管道:善用課本(已知)、尋找書本資源、請教長輩。 ( 四 ) 學校生活 1 、學生能知道,較大的肢體遊戲或激烈跑動應在適當的環境執行。 2 、學生...

因應疫情開始的線上教學,是否為台灣教育帶來重大改變?

    親子天下     2020-04-16          台灣早在十多年前開始推行動學習,但一直無法普及;今年開學前爆發 COVID-19 (武漢肺炎),各級學校不得不延後開學 2 週,意外促成數位學習平台成長的契機。家長大多希望,藉由學校老師的引導,孩子就算休假在家,也能自主學習,但學校的環境準備好了嗎?這場疫情是否真能為線上教學帶來改變?         教育部 2/2 宣布延後開學起,如何「停課不停學」就成為家長、 教師群中的熱門話題。教育部也整合官方、民間業者,一次列出有哪些線上的學習資源可以運用。以均一教育平台為例,停課後使用人數是去年同期(也是寒假期間)的 2.2 倍,每日使用人數維持在 10,000 人以上,最高接近 18,000 人,這是往年不曾出現過的現象。顯示一下子被停課在家、時間太多的孩子,的確有線上學習的需求。       均一平台組組長蔡子揚進一步分析,通常寒假結束後,每人平均使用時間會降到 15~20 分鐘,但是今年宣布停課起,一直到 2/16 每人平均使用時間維持在 25 分鐘以上,甚至有越來越高、接近 30 分鐘的趨勢。以用戶使用時間為基準,較去年開學後第一週後( 2/11~2/16 ),成長了 75% 。       鄰近的中國因幅員廣大、香港因 SARS 疫情嚴重造成居家隔離,各自發展出成熟的遠端學習環境。台灣過去十多年來雖然也推展「行動學習」,但並未造成風潮,只在少數公校和實驗學校熱情教師的帶動下,做著數位資源的運用與嘗試。       多數公校受限於網路頻寬、載具不足,加上教師未必具資訊素養,課堂仍以傳統學習方式為主。但一場疫情造成延後開學,迫使教育主管單位和學校領導團隊,不得不正視這些問題:   1. 未來一旦有班級、學校因疫情停課, 或單一學生被隔離在家 14 天,如何讓學習不中斷? 2. 中小學生如果平日沒經過大人的引導,在家就能夠馬上自主學習嗎? 3. 如果線上學習經過練習後,能成為一個學習不中斷的解方,學校各...